【記者:施亮晨 / 更新日期:2010.07.02】
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,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,但如果魚
肝油吃多了,問題就大了,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,一旦過度
攝取,是會中毒的。
營養師,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,妳幫我看一下,每天吃兩、三顆
沒問題吧?」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:「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,吃過量
了會中毒。」「什麼!魚肝油?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?」這是振興醫
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。她說,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,
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,民眾很容易搞混。
林孟瑜表示,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,而魚肝油則是由魚
的肝臟中萃取出來;魚油含有 ω-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
DHA(22碳6烯酸)及EPA(20碳5烯酸)脂肪酸,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 A 及維
生素D。
★ 魚油:清血管 魚肝油:保護眼睛、顧骨頭
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,可改善記憶力減退。
另有研究指出,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,包括憂鬱及過動等;至於
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,素有「血管清道夫」之
稱。
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,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,一般成年人
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;如果是有心血管
疾病者,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,也就
是一天 800 ~ 1200 毫克;至於懷孕婦女,建議增加 ω-3 的攝取量,其中
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。
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,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;而維
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,對小朋友骨骼、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
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。
★ 魚油: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:吃多累積體內,會中毒
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,那麼兩種油都
多吃不是很好嗎?楊雀戀指出,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,多吃對正常健康人
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,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,問題就大了,尤其有些民眾
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,一旦過度攝取,是會中毒的。
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,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,水溶
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,但脂溶性並不同,過度攝取會在體
內肝臟等器官累積。
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 ? 楊雀戀表示,維生素A的成人
建議攝取量,女性為每天 600 微克,男性則為 500 微克;而維生素 D 的
成人建議攝取量,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。
楊雀戀進一步指出,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,皮膚會
過敏、乾燥及脫皮,並導致肝脾腫大、厭食、關節痛及頭痛;若維生素 D
超過建議攝取值的 5 倍,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,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
變;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,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,是比
較安全的範圍。
★ 魚油: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:隨餐吃
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,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,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
來吃,對人體才是有益的。楊雀戀指出,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,所以建
議可以隨餐一起吃,可以提高吸收率;至於魚油的使用,飯前或飯後服用
都可以,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,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
魚腥味,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,建議可以隨餐吃,將問題降到最低。
林孟瑜則建議,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,一定要先分辨清楚,再看罐裝
上的建議量,如果是建議吃1~2顆,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,也
就是1顆吃起。
吃魚油主要是攝取 ω-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ω-3 是人體必需脂酸,人體無
法從體內自行合成,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,那麼要攝取取 ω-3,非得
要吃魚油不可嗎?
★ 天然食物,也能簡單補充到
林孟瑜說,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,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-3,
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-3,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,包括
鯖魚、鮭魚、鮪魚、鯷魚、秋刀魚及沙丁魚..等。另外,一般海鮮類如蝦
、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-3。
事實上,ω-3不是只有魚才有,一些植物當中也有。楊雀戀說,植物中
的 α-次亞麻油酸 ,也是屬於ω-3的一種,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 DHA
及EPA,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,在核桃、蕎麥、大豆及大豆沙拉
油、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,均含有豐富的α-次亞麻油酸;另外,
深綠色蔬菜,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、白菜、茼蒿、蘿蔔及蕪菁等,因為
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-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,是素食者攝取 ω-3 的主要
來源。
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,林孟瑜表示,維生素D可由牛奶、
雞蛋、鮭魚、鯖魚等食物獲得,曬太陽比飲食更好,藉由陽光的照射,
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;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、蛋及紅
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、紅椒及木瓜等,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
β-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。
如果不想太麻煩,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,1 杯牛奶、1顆蛋
、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,或是木瓜4到5塊,每天換著搭
配一、兩樣吃,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,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
存,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,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,是平時
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。
(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27期 )
【康健雜誌 / 文:黃惠如 / 圖:許育愷 / 更新日期:2010.07.07】
你以為只有外國的藍莓、燕麥、橄欖油才有益健康嗎?台灣就有經過科學
驗證,可以防癌、抗老、讓你活力充沛的超級食物。
當你坐下來用餐,就在做生死抉擇,」全球知名營養權威、《 超級食物
》作者普拉特 (Steven Pratt) 說。聽起來嚇人,但充分的證據證實,健
康的關鍵,在於你挑選的食物。
食物中超過上千的天然化學物質擁有預防疾病的超級能力,不只是大家耳
熟能詳的維生素、礦物質,還有近來營養界的超級明星植化素 (photoch-
emical)。
全世界都熱中於選出超級食物,舉凡促進健康、提升記憶力、加速新陳代
謝等主題,都被選出超級食物,連權威的《時代》雜誌都曾選出年度十大
超級食物。多吃健康的食物絕對沒有壞處,但是只眼巴巴看到國外選出的
藍莓、火雞肉等超級食物是不夠的,在地、季節性本土版的超級食物,更
符合台灣人的終極需求。
《康健雜誌》選擇的方程式是:天然+本土+容易取得與烹煮,依以下 4
個原則和 3 個不同領域專家楊玲玲、趙強和朱慧芳共同挑選:
原則一、超級食物是天然食物
或許你可以在保健食品找到許多營養素,但它們對你的幫助比你想像的小
,「食物是非常複雜的」哈佛伯明罕婦女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蔓森 (Jo-
Ann Manson) 接受媒體採訪說。食物裡可能包含抗氧化物、植化素、纖
維和其他尚未確認的化合物,共同協力強化健康。
舉例來說,醫學界本來以為多吃含 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預防癌症和心臟
病,但經過長期的研究卻發現,吃食物有效,吃 β胡蘿蔔素補充品卻沒有
效果,疑問的解答,最有可能是在多種類胡蘿蔔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綜效。
所以食材達人朱慧芳說:「該吃葉子時就吃葉子,不要吃膠囊。」
原則二、超級食物來自台灣人日常的飲食
台灣人的飲食中比西方人常吃黃豆製品、海帶海藻類與菇菌類,這些食物
後來都被發現極具營養價值,值得我們珍惜。
但許多植物如辣木、香椿、桑葉雖具有強力抗氧化物,大多種植來作為開
發保健食品之用,非台灣人日常的飲食,專家建議不予推薦。另外如桑椹
等蔬果也因產量不穩、且產季短,若推薦可能只能食用果汁或果醬等加工
品,因非健康飲食之道,也成為遺珠之憾。
原則三、超級食物是指超級飲食方式
「促進健康最重要的是飲食型態和規律運動。飲食型態就包括多吃這些超
級食物和其他各種各樣營養的食物」塔夫茲大學研究員莉齊天坦(Alice L-
ichtenstein)說。應該將超級食物融入均衡飲食計劃中,從最基本的蔬果
、油脂、五穀、肉魚蛋奶類5大類食物,均衡飲食做起。
原則四、超級食物可補足台灣人飲食不足
「超級食物要補足現代人飲食的弊病,」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,國人十
大死因中,惡性腫瘤、心血管疾病與各種慢性病的成因,幾乎都是氧化自
由基導致,因此具抗氧化成分的蔬果,會被大力推薦。
雖然《康健》選出18種本土版超級食物,並不代表飲食需侷限在這 18 種
食物裡,《康健》也選出和這些超級食物同類別、提供類似營養素的夥伴
食物,最好輪流食用這些好食物,讓這些食物從此與眾不同。
★ 穀類糙米
糙米有種米糠的不愉快氣味,蒸煮後口感欠佳,一直不能成為人類的主食
。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,糙米成為當紅明星。
台灣人常吃的白米是去掉米糠層,等於去除穀類中重要的營養素,糙米只
有脫殼,因此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E,以及鎂、磷等礦物質。
最新發表在《內科醫學誌(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)》的研究
發現,只要用糙米替換白米,就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(又稱成人型糖尿
病)風險。哈佛公衛學院研究人員估計,每天用相同重量的糙米代替白米
,就能降低16%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。
糙米裡更有一種成分叫谷維素 ( oryzanol ) 是一種強力抗氧化物,可以降
低膽固醇。
糙米裡的木酚素可以預防乳癌與其他荷爾蒙相關癌症,另一項發表在《英
國營養學期刊(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)》的研究發現,停經後的
婦女吃富含木酚素的食物,體脂肪和身體質量指數(BMI)比較低,也就
是會比較精實、比較瘦。
糙米浸泡發芽後,營養成分又大大提升,在日本掀起一股發芽玄米(即糙
米)的風潮。
糙米發芽後,r氨基丁酸 (GABA)含量急速上升,發芽糙米中 GABA 的含量
是白米的5倍、糙米的3倍。GABA 是一種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,可以抑
制緊張焦躁的情緒,具輕微的鎮定劑作用,所以是最in的抒壓成分。
糙米發芽後六磷酸肌醇(IP6)也是白米的4倍,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提高
人體免疫力,對部份癌細胞如肝癌,有抑制作用。
怎麼選?
三位專家建議一定要選擇有機糙米。因為糙米保留了稻麩、胚芽,傳統農
法裡慣用的農藥與除草劑無可避免會留在上面,反而會比白米吃到更多農
藥。
怎麼吃?
先以冷水浸泡1小時,再以水與米比為1.2:1蒸煮。若一開始不習慣,建
議可以白米混糙米煮,比例是白米:糙米:水=2:1:3.25。
★ 根莖類地瓜
地瓜像是一位早就走紅的大明星,等著我們去細數豐功偉業。
地瓜發跡之初,是因為許多企業 CEO 吃地瓜餐,發現因此減了肥,那是
因為一顆地瓜只有115卡,熱量不到半碗飯。大老闆們還覺得吃了地瓜後
精神好,那是因為地瓜裡有很多鉀,人體如果鉀質太少,會虛弱疲憊。鉀
質也能使心臟功能和血壓正常。
地瓜還有很多纖維和β胡蘿蔔素,β胡蘿蔔素是絕佳的抗氧化來源,可以保
護身體不因細胞受損而導致癌症,也可以預防心臟病。
地瓜還是其他抗氧化物的優質來源。如紅色的地瓜有茄紅素,有助於對抗
心血管疾病、乳癌和攝護腺癌。紫色的地瓜有花青素,有助於預防身體的
退化性疾病,也有助於提升記憶力。
只不過地瓜的升糖指數(GI值,指食物影響血糖的程度)偏高,糖尿病人
、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應該少吃。
怎麼選?
很多人以為地瓜生命力強,不太需要用藥。朱慧芳實際走訪農地發現,地
瓜因為味甜容易吸引田鼠和地下蟲,所以傳統農法仍傾向施藥。朱慧芳建
議選擇有機地瓜或安全用藥的農家,而且中等大小約手掌長度的地瓜最好
吃。
★ 蔬菜類地瓜葉
現在連外國人都要試著嚐嚐我們台灣人的地瓜葉了。
美國阿肯色大學把地瓜葉列為全世界最營養的蔬菜,因為地瓜葉裡含有15
種抗氧化物,可以預防心臟病、發炎與一些癌症。
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一份病例對照的研究發現,原發性肺癌病人與鄰
居對照,發現飲食中攝取維生素 A、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頻率愈高的人
,罹患肺癌的危險性愈低。而拿來研究的13種食物中,茼蒿和地瓜葉會隨
著攝取量愈多而降低罹患風險。
地瓜葉裡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、鐵,只要吃一盤,幾乎可滿足1天的需求。
怎麼吃?
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楊玲玲博士提供私房食譜,可以將地瓜葉當主食
,一餐就吃到大量的地瓜葉。先用雞骨架加丁香魚用電鍋熬成高湯;高湯
裡先加入地瓜葉梗煮熟,再加入易熟的地瓜葉,最後加入薑絲、枸杞、鹽
調味。
★ 蔬菜類番茄
要選超級食物,番茄不上榜很難,因為茄紅素早已成為眾人關注焦點。
最早番茄最令人振奮的抗癌效果就是預防攝護腺癌。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
,每週吃 10 份蕃茄、番茄醬、番茄汁,甚至是披薩的人,罹患攝護腺癌
的風險是每週只吃兩份以下的人,少了45%。
後來番茄不只能對抗攝護腺癌,還被發現可以對抗乳癌、子宮頸癌、膀胱
癌和肺癌。也是因為茄紅素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,有助於抑制自由基對
身體的破壞,茄紅素干擾癌症細胞的生長與擴大,另外茄紅素也能刺激免
疫系統,讓身體更有效率對抗癌症。
番茄後來也被發現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德國科學家研究有無
心臟病史的男性體內的茄紅素濃度,發現茄紅素較低的男性心臟病發病的
機率是濃度較高者的兩倍。
番茄裡還有可以保護眼睛的葉黃素,可以預防老人黃斑部病變,也能強化
視力,常用眼的上班族可以多吃。
怎麼吃?
茄紅素溶於脂肪,所以番茄沙拉上淋點醬汁,或是番茄炒蛋,都比新鮮番
茄吃進更多茄紅素。
夥伴食物:紅西瓜、紅肉葡萄柚、木瓜等紅色的蔬果。
【TVBS / 記者:洪玲明 / 更新日期:2010.10.28】
市面上販售許多含糖飲料,不過你知道,這當中添加的幾乎都是「人工果
糖」,像是可樂、運動飲料或是乳酸菌飲料,就連燕麥飲品、優酪乳都含
有這種成分,營養師表示,含有人工果糖的飲料喝多了,不僅高血壓、高
血糖、高血脂三高找上你,這種果糖不僅高熱量,還會刺激血液中「飢餓
素」的分泌,反倒讓你越喝越餓。
你愛喝運動飲料、還是燕麥飲品、或是豆漿,小心喔,就怕越喝越胖。
TVBS記者洪玲明:「其實就是飲品當中加了這個,高果糖糖漿。」
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:「在前一餐你果糖的比例,吃的比較高的時
候,你在後面進食的量會增加,可能就是受制飢餓素的影響。」
營養師說,一般市售飲品多數都會添加高果糖糖漿,也就是人工果糖,一
般人以為喝完飲料會增加飽足感,肚子就不會餓了,但飲料中加了人工果
糖,不像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,瘦素產生,這種人工果糖反倒還會增加血
中飢餓素,導致過度進食;喝多了含高果糖糖漿的飲品,三高更會找上你
。金惠民:「幾乎現在都是高果糖玉米糖漿。」
到底飲品有沒有添加人工果糖,很簡單,看原料標示,有寫「果糖」就是
,倒是標榜養生的燕麥飲品含果糖,優酪乳也是。營養師提醒,業者多半
為了調味,人工果糖也較省錢,不過不想變成鮪魚肚,還是少喝為妙。
【中央社 / 記者:王鴻國 / 日期:2010.11.02】
台北縣政府衛生局今天公布自助餐及便當、快餐店家隨餐贈送稀釋發酵乳
抽檢,共抽查15件,2件乳酸菌含量遠低於標準,不合格率1成3。
衛生局表示,檢驗項目包括防腐劑、大腸桿菌及乳酸菌含量,共有「津津
活菌發酵乳」及「鮮酪原味稀釋發酵乳」乳酸菌數含量低於標準不合格,
衛生局已要求受檢餐飲店家將不合格產品下架。
衛生局指出,依衛生署所訂食品衛生標準,「稀釋發酵乳」每公克應含活
性可食用發酵菌 (乳酸菌數)100萬個以上,但 2件不合格產品都遠低於標
準,「鮮酪原味稀釋發酵乳」檢出每公克只含 7600 個乳酸菌數,與規定
標準相差約 131倍。衛生局表示,不合格產品製造商皆在新竹縣,已移請
新竹縣政府衛生局調查並限期改正。
衛生局強調,由於乳酸菌不耐熱、不耐氧氣,發酵乳在生產後,乳酸菌數
量會不斷減少。民眾購買時應注意發酵乳有無冷藏保存,購買後如未立即
使用,也應冷藏保存在冰箱。
【記者林修卉 / 台北報導 / 日期 : 2010/09/22 00:17】
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21日下午通過監委趙昌平調查案,針對保健食品摻雜西藥,衛生署卻「未界定保健食品名稱與管制類別、抽驗不力及稽查無方」,監察院提出糾正。
監察院指出,98年國內「保健食品」產值近新台幣480億元,國內市場需求約632億元,但根據前藥檢局執行「保健食品摻雜西藥」檢驗業務,93年到99年平均檢出率為33.5%,其中以97年檢出率高達40.7%,顯示問題的嚴重性。
監察院表示,摻雜西藥的「保健食品」,以補腎滋養類與減肥功效為主,93年到99年1至6月平均補腎滋養類的保健食品,竟驗出摻雜西藥成分超過一半。
監察院表示,台灣保健食品市場約有超過3000項保健機能性食品,但衛生署核發的健康食品許可證共190張,其中無效者13張,積極列管僅有177項產品,顯示列管幅度狹隘。
監察院說,「保健食品摻雜西藥」每年高達三成以上,衛生署卻漠視「保健食品摻雜西藥」的嚴重性,未督促食管局釐訂有效因應方案,縱任違法案件一再發生;再者,違規產品每年均以訴求壯陽及減肥功效為主,衛生署也未研擬因應對策。
趙昌平表示,衛生署對於「健康食品」小綠人標章的宣導不足,對於「保健食品摻雜西藥」的查緝工作,也非衛生署可獨力完成,因此建議行政部門應善用當前行政院成立的跨部會「偽劣假藥聯合取締小組」架構,納編為常態專案執行計畫,才能永續打擊不法,發揮防微杜漸的宏效。
原文網址: 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10/09/22/11490-2648545.htm#ixzz1AncsgjM0